专访凤鸣供应链创始人朱毅:从千万资产到负债累累,他如何再次成功?
在扬州一座普通的办公楼里,朱毅谈起自己二十余年的创业经历:"从建筑行业转行做餐饮,后来尝试过农庄、生鲜零售,每一步都是摸索。"这位凤鸣供应链的创始人如今专注于一件事:把两栋闲置大楼改造成24000平方米的运营中心,搭建连接中小企业的资源共享平台。
转型:从多元尝试到聚焦共享
办公室墙上"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"的书法,折射出朱毅对创业的新理解:"早期做生意追求快速回报,后来意识到持久的事业需要解决实际问题。"
启动凤鸣供应链时,他将目标定为:帮助本地商户盘活闲置资源。
"比如菜农的应季蔬菜找不到销路,小旅馆淡季房间空置——这类问题单靠个体很难解决。"朱毅解释道,"我们的角色是搭建基础设施:提供数字化系统、规范的合作流程和线下协调团队。"
目前平台已接入生鲜配送、宾馆运营、养老服务等场景。运营总监补充道:"我们不做宏大的规划,先帮扬州本地200多家商户解决三类问题:闲置场地利用、专业技能共享、农产品周转效率。"
定位:做服务者的支持者
关于平台价值,朱毅说:"我们是服务者的支持者。退休厨师通过平台接家宴订单,民宿业主淡季接待企业会议——这些小微协作才是共享经济的根基。"
问及品牌名"凤鸣"的由来,朱毅说:"取自'周文王凤鸣岐山',但对我们而言,'鸣'不是惊天动地,而是持续发出有价值的声音。"他指着窗外正在装卸的货车:"理想中的平台,应该像这些车轮一样——默默承载资源流动。"
对于未来发展,他表现出务实态度:"先服务好扬州及周边200公里半径的区域,重点优化三个指标:资源登记到匹配的时效、合作纠纷发生率、参与者复用率。"
聊到创业体会,朱毅的总结简单直白:"少看风口,多看菜摊。蔬菜贩子每天调整菜品位置、根据天气备货,这种对真实需求的敏锐,比任何商业模式都重要。"